不忘初人 以德树人 以文化人
文章来源:澳门沙金官方网站
发布时间:2019-07-24 11:43:11
浏览数:8746次
罗 福 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辅导员,这就要求我们要不忘初心,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大学生为着眼点,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引领作用,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其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不忘初心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这是唐代名臣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名言,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要注重事情的本源和基础时多次引用它来说明问题,特别是谈到优秀传统文化之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时,更是如此。他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倡导,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对经典名句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展现了高超的思想能力和高度的文化自信。从访问英国时谈到莎士比亚和汤显祖两位东西方文学巨匠,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谈到法门寺的域外琉璃器;从与印度总理莫迪的“西安会见”,到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宝蕴楼茶叙”……不断诉说着中国故事,以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珍惜。
当前,西方文化携现代性发育先机占据了世界文化格局优势,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和人侵,很容易使当代大学生患上对西方的盲目崇拜症,内心充满对发达国家的向往,迷信在“西天”能够取到“真经”,缺乏中国自信,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屑一顾。据一项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认为传统文化有用的占20%,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占30%,甚至有75%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圣诞节、情人节与中秋、端午等节日同等重要。加之“低俗网红”等充斥在大学生群体中,它以“喜闻乐见”为由把文化的结构由“向高看齐”颠覆成“向低看齐”,从而消除了文化和精神的品级制度,以低俗淘汰高贵,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大学生集体精神的催眠与矮化、粗陋化。
自信从历史中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涌现了孔孟老庄、程朱陆王等一大批思想巨擘,留下来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和遗传。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既古老又年轻的文明,是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基因,历经数千年风雨洗礼依然挺立、生机勃勃,在人类文明的灿烂星空中闪烁着最耀眼的光芒。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辅导员,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深人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引领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引领大学生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帮助大学生理解文化要义,认同文化内涵,内化精神实质,践行传统美德,弘扬价值观念,真正做到“不忘初心”。
二、立德树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青年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其人文素养的高低不仅决定着自身的发展,还决定这国家前途和民族的兴旺。而“德”是立身为人、成就事业的根本,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崇德尚贤的伦理型文化,以德育人、注重伦理道德则是其显著特征。如讲仁义、倡忠勇、敬孝悌、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统一的优良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烈情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国家利益至上的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不辱使命的责任感等,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观、目标、内容上的高度契合性。这些思想精华,有助于我们今天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有助于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社会主义道德观,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有助于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文化凝结着过去,文化连接着未来。这些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是中华民族面对世界文化的激荡,能站稳脚跟的文化根基。
教育引导人人心。辅导员要讲清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政治背景、时代价值,讲清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价值理念、独特创造,讲好中国故事中的政治内涵,传播好中国声音里的政治能量,正如德国学者包尔生教授在《德国大学与大学学习》一书中说道:“大学教师必须是良善之人,一个能够将伟大、高尚的思想灌输到学生心灵中去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对真理的强烈热爱、引以为荣的独立精神,以及能够自主摆脱傲慢虚荣的高贵谦逊的风度。”我们不仅是知识传播者,更应该是一座人生的灯塔,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教育学生如何成为一位站得稳、立得住的兴业之士。
三、以文化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作用。通过发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实现文化育人功能。”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重要传统节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升国旗、入团入党等有庄严感的仪式活动,让学生更好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和意义。在大数据时代,更需要通过网络‘黏’住大学生的心,以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等学生喜闻乐见的载体和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努力弘扬学生身边的各类榜样,通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嫁接各种时代、社会议题,增强人文关怀、思想深度与价值引领,营造“苔花如米青春自来”的文化群体氛围,创建各种有利于激发学生青春能量的活动新内容。用感人至深的先贤故事启迪学生的使命认知,用感同身受的体验实践提升学生的使命情感,用朋辈成功的人生轨迹强化学生的使命意志,用日常完善的制度导向激发学生的使命行动,走一条以价值观立意’以内容品质立足的文化育人道路。
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一潭死水,它宛如滚滚不尽的江河,不断吸纳支流,或涨或落,或直或曲,变动不居。近期,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古诗词联翩而来,喷珠滅玉;学者、明星、主持人绝活迭出,回清倒影,让观者听者心魂俱醉,不但把古 诗词唱出厚重的文化情感,也注人镑礴的现代风范。一旦忘记了唐诗宋词,孔子屈原,昆曲京剧,湮没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些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的当下,我们靠什么让五千年屹立不倒的华夏文明继续瓜瓞绵绵?我们的学生将从哪里得到民族自信与民族魂的滋养、欣赏中华民族的伟大与曼妙?
明朝著名思想家王阳明曾说“良知之在于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人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我们辅导员要做中国文化的“摆渡者",文化的传承、精神的滋养、美德的培育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需要有“功成不必在我、担当舍我其谁”的胸怀,还需要有水滴石穿、铁杵磨针的精神,更需要有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干劲。唯有充分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育人方面的作用才能将广大广大青年学生培养成理想信念坚定、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时代弄潮 儿,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我们这代人和我们的学生,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30岁;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50岁,也就是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千千万万的我们将全程参与。在这个宏阔的历史进程中,“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都与我们有关”,而我们的梦想、个人的奋斗与历史的进程一致或者共频,是一件幸运的事。辅导员群体自身在工作中脚踏实地,不断地增长知识和才干,品格高尚,意志坚强,就能更好地率先垂范,激励和引导更多的青年大学生见贤思齐,向榜样看齐,努力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才;辅导员群体在工作中积极作为、开拓创新,为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更高的平台、更多的机会、更宽广的舞台,就能推动更多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矢志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创造,使勤奋学习成为高校学生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大学生青春搏击的能量。©
(作者介绍:罗福敏,贵阳护理职业学院护理系辅导员,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