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三个维度
文章来源:澳门沙金官方网站
发布时间:2019-07-24 11:21:30
浏览数:8858次
郝华
(中共南通市委党校法学行政教研室,江苏南通226007)
摘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已经成为新时代的最强音,是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做出的庄重承诺。围绕三个维度理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半富内涵,一是以历史维度理想定位,凸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旨忠心。二是以哲学维度理性把位,笃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维信心。三是以实践维度务实落位,彰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现实用心。
关键词:初心;使命;历史;哲学;实践;维度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994(2018)05-0031-05
习近平在纪念建党95周年大会上指出:“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为新时代的最强音,成为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做出的最庄重承诺。
一、以历史维度理性定位,凸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旨忠心
历史是一幅画卷,它展开了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波澜壮阔和跌宕起伏;历史是一条长河,它延展着中国共产党的漫漫长路和探索征程;历史是一面明镜,它映照着中国共产党的辉煌成就与沧桑曲折。当我们走向历史深处,会情不自禁地记起一位伟人的初心:“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是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1]这是对初心和使命中主旨忠心的理性表达。
(一)回望历史起点,重温原初之心和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十月革命的炮声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党的“一大”的召开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的历史起点。
1. 把握历史变迁大势,确立立党之本。20世纪初的中国,革命形势风起云涌,潮起潮落,仁人志士们都在思考,中华民族的路在何方?中国人的明天在哪里?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先驱们洞察到曙光的来临,并嗅到革命浪潮会接踵而来,并且预言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历史潮流,必将对20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划时代的影响,“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2]党的“一大”讨论通过的党的纲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宣示,昭告天下,自党诞生之日起,把“信仰共产主义,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实行共产主义”作为立党之本。
2. 顺应历史发展情势,明誓立民之心。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激发早期的共产党人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跟随历史前进的脚步,呼应历史车轮的节奏,牵挂国家之兴亡,挂念人民之疾苦,凭借赤诚的爱国之心和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忧国之所忧,哀民之所哀,下定决心挽救“神州陆沉”,“为生民立命”,救民众于水火。
3. 肩负改造历史重任,宣示立新之意。许多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家和活动家从青少年时代就立下“改造中国和世界”的鸿鹄之志,扛起以天下为己任的匹夫之责,深切关注民族命运,苦寻救国救民的真理,立志“再造中华”,开创新世界,“我们年轻人一定要有忧国忧民之心,一定要干出一番救国救民的事业,才不枉这一生一世。”[3]
(二)审视历史节点,勿忘初心依旧,使命在肩
在我党90多年的发展征程中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其中的关键历史节点尤为令人关注,遵义会议的召开,挽救了党和红军,显示中国共产党开始走向成熟;党的七大的召开,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思想实现历史性飞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开启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凸显中国共产党不断开拓创新的使命意识;党的十九大的召开,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国梦所展示的无比自信。
1. 以建立新世界的理想带领人民站起来,开启民族振兴之路。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伟大意义在于中华民族以独立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站在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以镑礴气势展示大国国威,彰显历史底蕴;中国人民以昂扬的斗志和冲天的雄心走上了民族振兴的历史征程,“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2. 以改革开放战略激励民众富起来,开拓民族发展之路。改革开放伟大战略的实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打破旧有体制机制的朿缚;极大地解放思想,冲破藩篱,激发人民勇于创新的意识;极大地改变贫穷和落后的面貌,激励人民走向富强,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以自我革新的勇气怀揣初心,以改革开放的意志肩负使命奋力开拓民族发展之路,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科学发展是最硬的道理,全面发展是最高的追求,可持续发展是最好的路径。
3. 以新时代思想实现国家强起来,开辟民族强盛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产生新飞跃,理论思维更加成熟,话语表达更加自信,实践逻辑更加缜密;意味着“中国道路”的价值目标、“中国方案”的价值参照、“中国智慧”的价值追求越发彰显时代意蕴和当代意义;意味着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前所未有地迸发出来,为实现中国梦,“中国人民相信,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三}憧憬历史终点,始终永葆初心,牢记使命
马克思的初心就是建立“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联合体,即共产主义社会,所谓全面发展就是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⑴所谓自由发展就是每个成员既能自由发展,又能和其他成员建立起互为条件,互为影响的发展关系。同时,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不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状态,人类社会一旦到达共产主义阶段,决不会停止在这儿,而会越过共产主义社会阶段,继续前进。
1. 展示治国理政新方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出治国理政新方略,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合社会“最大公约数”构筑“中国精神”,推崇“中国价值”;以和谐理念构建“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以生态文明为指引,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设山清水秀的“美丽中国”。
2. 坚定新时代理想抱负,实现复兴梦想的辉煌盛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宣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新时代理想抱负,新时代理想,吹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集结号,它汇聚了国家意志、人民意愿和民族希望,凝聚了时代思想、当代价值和现代精神,深入人心、深得民心;新时代理想,吹响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冲锋号,它激励人们坚定理想,志存高远,行稳致远,勇做新时代的弄潮儿,甘当新征程的急先锋,誓成新长征的开路人。
3. 牢记最高奋斗使命,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想世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崇高理想,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理论支撑和精神支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6)不断丰富和完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保障各项权益、多元利益得到充分满足和有效实现,因为“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7]
二、以哲学维度理性把位,笃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维信心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一个哲学命题,隐含哲学上的三个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一个人不忘初心就会谨记自身的角色定位、责任担当和使命要求;一个人不忘初心就会抱定理想,认准来路,践行使命;一个人不忘初心就会沿着正确的航向,行稳致远,驶向彼岸。
(-)理性笃思初心中的哲学基因,解开初心和使命的思维密钥
初心不常显露,犹如生命的本相,不在表层,却根植于哲学思维的深处,每遇抉择取舍之时,它便拨动思维密码,开启心智符号,解开最初的动因。
1. 探寻初心中的文化脉络,展现党内政治文化的引领性。初心中的党内政治文化伴随党的历史征程不断孕育和成熟,形成了源头清晰、主旨鲜明、内容丰富的党性政治文化思想体系,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在完成初心,实现使命的进程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加强政治文化修养能够增强使命意识,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理想目标,牢记历史使命;加强道德文化修养能够传承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历史底蕴,彰显当代理想价值的时代意蕴;加强理论文化修养能够拓宽理论视野,提升思想境界,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把握理论精髓,实现新飞跃,达到新高度。
2. 厘清初心中的思想源头,阐明新时代精神的开创性。一个大党诞生于一条小船,“红船精神”成为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它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伴随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开创了一个又一个崭新时代。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始终立于历史的潮头,引领时代的发展;以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置身改革的前沿,推动伟大事业不断前行;以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肩负职责和使命,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初心中的思想源头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历史起点,成为中国共产党改革精神的逻辑起点,成为中国共产党新时代精神的梦想起点。
3. 把握初心中的思维向度,明示理想坐标的标识性。初心中蕴涵着多轨迹的思维向度,纷纷对照目标的终点和理想的高点,标识度清晰,指向性鲜明。以缜密的逻辑思维推演和表明初心中的基本理念和核心追求,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中国逻辑”的标注,展示新时代的发展思路;以理性的价值思维宣示和阐释初心中的理想目标和现实意义,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中国价值”的标签,展现新时代的发展导向;以清晰的理论思维明确和描绘初心中的实践要求和美好愿望,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中国道路”的标线,明示新时代的发展旨趣。
(二)理性表征初心中的哲学要义,阐释初心和使命的思维意蕴
初心中蕴涵着丰富的思维意蕴,蕴藏着明晰的哲学要义和精辟的理论圭臬,多维度表征初心的最初理念和使命的最高理想。
1. 秉承初心,立志谋事,表征历史意蕴。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先驱们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思想中继承了实现人类社会崇高理想的夙愿,秉承了砸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理想初心,举起批判的武器,运用武器的批判竭力改造世界,立志谋略天下之事,从历史的沧桑变迁中探求人间正道,憧憬未来之路,让共产主义理想如幽灵般在世界的上空永远游荡,昭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价值和伟大意义,实现供产党宣言>〉中提出的历史预言。
2. 观照初心,不懈探索,刷新时代意蕴。建立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初心愿望和理想追求,中国共产党人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开启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初创时代;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改革开放的崭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社会主义建设推到了更新更高的历史阶段,它深刻揭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有低级形态和高级形态的不同实现形式,生动展示科学社会主义进人新世纪在中国发展的崭新样态和实践形式,在改革开放40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基础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按照高质量的发展要求,高水平的发展目标,高期待的发展愿景,向着社会主义更高的阶段不断迈进,集中表现为“四个自信”,依托于“四个全面”,立足于“五位一体”,在进行“四个伟大”的实践进程中赋予社会主义全新的时代内涵。
3. 信守初心,不忘来路,彰显价值意蕴。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多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C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两个不可避免”的历史贡献和唯物史观的真理价值,使我们更加坚信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发展活力,“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8]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的“中国道路”为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实践路径,使世人看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上阔步前行,走向胜利的彼岸;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中国方案”为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难题,跳出各种“陷阱”,迈过各种沟坎,给出了具有借鉴性的多种选项;中国共产党人呈现的“中国智慧”为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中怎样实现共商共建共享,实现互惠共贏,做出了客观的论述和理性的表达。
(三)理性把握初心中的哲学旨趣,表明初心和使命的思维旨归
人的思维向度和演绎路径听从初心的召唤和使命的感召,所凭理性抉择,依托精神传承,依赖思想积淀,牢记哲学旨趣,追寻思维的归宿之地和栖居之所。
1. 凭借理性抉择,实现初心中的使命寄托。初心中最根本的理性抉择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的历史使命担当,是我们一以贯之,接力探索的正确轨道,“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是实现党长期执政的信念保证,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愿望的信用保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保证。
2. 坚守精神传承,追求初心中的精神归宿。初心中最恒久的精神传承就是把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形成的“奋斗精神”发扬光大,代代相传,这些精神都是我们党基于“初心”之源积聚起来的精神财富,见证了我们党“走过的路”,“即便是我们走得再远”,也永远不会忘记精神的源头,永远坚守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梦想精神,汇聚精神的无穷力量,奋力寻觅理想家园和精神归宿。
3. 依赖思想积淀,铭记初心中的思想要义。初心中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思想要义,就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形成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动员力的强大合力,充分发挥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确保党成 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以实践维度务实落位,彰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现实用心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在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9]实践是永葆初心,践行使命的现实保证。
(一)紧扣实践发展主题,显示初心和使命的时代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实践征程,发展主题鲜明,发展思路清晰,发展目标明确,融合了初心和使命中的时代要求,充分体现发展的时代特征。
1.注重全方位驱动发展,增强发展的能动性。全方位驱动发展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优化产业为龙头,以集聚资源为抓手的发展理念,着力找准重点突破方向,补强发展中的短板,实现重点领域的跨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先发展,传统产业的转型发展,最大限度释放发展的潜在动能。
2. 着力全要素协调发展,注重发展的平衡性。全要素协调发展是指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综合平衡各种关系的发展理念,协调发展注重发展的平衡性,始终让“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相互把握节奏,协同指挥,有序推进,跨越“中等收人陷阱”,实现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协同配合、均衡一体发展;协调发展强调发展的整体性,注重把分散的部分系统化,把局部的功能整体化,着重整体推进,放大整合之后的叠加效应,提高发展的整体效能。
3. 倡导全领域共同发展,显示发展的充分性。全领域共同发展是指坚持社会生产和社会事业同步推进,社会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追求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发展活力持续释放,发展绩效多重展示,实现发展方式充分转变,发展总量充分放大,发展态势充分稳固,“在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0]最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崭新发展格局。
(二)探索实践发展路径,昭示初心和使命的务实性
新时代的发展路径十分清晰,时间节点明确,实施步骤稳妥,责任担当到位,使得初心理想和使命意识融人新时代的实践进程。
1. 走精准扶贫攻坚之路,攻坚克垒。“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实现全面小康,全部脱贫是最“硬”的指标,是最后和最难攻克的堡垒。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是克服“意识贫困”“思路贫困”的消极思想,崇尚“精准扶贫,功在不舍,精准脱贫,志在必得”的实干精神,着力挖“贫”根,寻“困”源,既有政策兜底,又有措施保本;既能对症下药,又能实现增收;既要因地施策,又要符合民意,坚持精细化管理、精确化配置、精准化扶持的实践理念,保证“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11]“确保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12]
2. 择全面小康决胜之路,兑现承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要实现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决胜期的总动员令,决胜期必须坚持底线思维,既要对扶贫、脱贫的困难和复杂情况保持清醒的认识,又要在扶贫攻坚中积极作为,敢于担当;坚持辩证思维,抓住主要矛盾,着力解决发展进程中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既不能擅自拔高标准,吊足胃口,又不能随意降低标准,敷衍了事;坚持系统思维,实现全面小康是一项系统性建设工程,既有脱贫攻坚任务,还有高水平小康建设要求,既有局部的阶段性举措,还有全局的总体性目标,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3. 定现代化强国复兴之路,实现梦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强国的标志体现在综合国力日益强盛,不仅保持体量大、总量大,而且要求发展质量高,社会效益好;体现在新时代话语体系曰臻成熟,不仅要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而且要向全世界推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智慧”;体现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感召力越发强大,不仅要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要发扬新时代改革精神、创新精神,把握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机遇,努力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i皆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o
{三)展示实践发展成果,揭示初心和使命的归宿性
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成就令人瞩目,成果丰硕,成绩斐然,成效显著,充分印证和揭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实现初心愿望和使命目标的最终归宿和根本目的。
1. 把美好生活愿望变成活生生的现实性享受。“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U3]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首要考量,把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基本追求,把谋求人民更多福祉作为根本任务,凭借鲜活的数据、生动的事实、变化的现实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和享受生活的改善,环境的美化和政策的实效,因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4]
2. 把多重利益诉求转成沉甸甸的保障性获得。随着改革进人“攻坚决胜期”,人们对改革的期望值不断上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发展前景有着更高的期待,呈现出多重利益诉求的相互交织和多重叠加,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成为新时代党执政的现实追求。让人民群众能够守望蔚蓝的天空,呼吸新鲜的空气,相伴绿水青山,产生惬意的绿色获得感;让人民群众能够感受社会的公平正义,发展机会的均等,改革举措的务实,产生美好的价值获得感;让人民群众能够体验社会文明度提高,人文关怀盛行,文化生活多彩带来的精神获得感。
3. 把基层实践成果汇成美滋滋的整体性满足。基层实践成果最能体现改革的成效,最能证明发展的成就,最能验证执政的成色,让更多的实践成果惠及基层民众是基层执政的最大追求和基层治理的首要目标,以此充分体现基层发展的实践成果带给老百姓的实际满足感,它通过各项量化的数字和基本数值等执政硬指标使基层民众一目了然,能够准确度量基层执政的长项和短板,能够客观测评基层治理取得的实效和存在的不足,能够真实展示基层发展的强项和薄弱环节,使基层民众对基层执政的总体状况形成理性判断,对基层执政产生的实际总量做出客观据量,对基层执政形成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硬实力作出中肯评价,它使顶层设计更接地气,政策执行更聚人气,基层执政更有底气,让人民群众在整体性满足中既能切实享受丰硕的发展成果,又能真切感受丰富的实践价值,最终实现人心稳定、民心振奋。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5.
[2]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1921-1949)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158.
[3] 逄先知主编.毛泽东年谱(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68.
[4] [6]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两会”闭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3-21.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3.
[7]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1.
[8]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1-06.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10]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11] 习近平.2017年新年贺词[N].人民曰报,2017~0W)1.
[12] [13][14]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07-28.
责任编辑:罗添仁